网站首页 文化要闻 社会文化 艺术天地 文物保护 文化产业 广播影视 新闻出版 文化市场 文化队伍 文化资源
   
  吕高永和他的连环画  
   
   
 
 
     
 

   近年来,小小的连环画“复出”于收藏界,受到收藏爱好者的追捧,我市就有这么一位连环画爱好者吕高永,他收藏了一本36年前的连环画《鲁班》,个人拥有连环画近万册。

在吕高永的连环画展室,连环画《鲁班》讲述了工匠祖师爷鲁班许多发明创造的故事,全册共81页,封面、封底和扉页完整,稍许显旧,但是品相完好。封面印着鲁班正在研究造房的画面,惟妙惟肖;封底则印着编者、绘者、出版者、发行者、印刷者等,封底还标明“19795月第1次印刷”,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小时候几乎没什么课外读物,也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连环画让孩子乃至成年人都爱不释手,看连环画是当时最高兴的事了。”谈起连环画,吕高永兴致颇高,如数家珍。连环画又称“小人书”,它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一形式题材宽泛,内容丰富,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那个年代,在商店的书架上,在电影院门口的地摊上,都会琳琅满目地摆上一大片,《三国演义》《霍元甲》《鸡毛信》《铁道游击队》等等,大约一角钱一本。

  吕高永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我国连环画的盛行期,现在市场上的大部分连环画作品都诞生于那个年代。50开的小小画册是最常见的儿童读物,延续了中国绘画精致、传神的特点,每页的图画故事性极强,配以文字说明,一本书就是一部精心剪辑、衔接自然的“静态电影”,题材颇为丰富,经典著作的改编、革命题材故事等均被纳入连环画的内容,不仅孩子们喜欢看,大人们也喜欢看,连环画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重要读物。现在连环画又重新被人们重视起来,但大多数是有怀旧意识的收藏,并不作为普通读物。

连环画融普及性、知识性、娱乐性、艺术性于一体,加上当时连环画的作者大多是书画名家,所以作品都极其精致,随着出版的时间越来越久远,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开始收藏连环画。吕高永从初中起就留意收藏连环画,现在他把大部分积蓄都拿了出来,很快积攒了近万册连环画,品类众多,有的还是珍贵的藏品,如连环画“大缺本”山东美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聊斋志异·晚霞》,以及王叔晖的《西厢记》,林楷的《三岔口》,董洪元的《我的大学》等。记者发现,吕高永收藏的连环画里,不仅有《鲁班》,还有《墨子救宋》《铁道游击队》等不少和滕州有关的连环画。

“我这本《墨子救宋》连环画是国画大师王叔晖所绘。”吕高永拿起一本连环画介绍道。《墨子救宋》连环画封面是彩绘的,一棵老树下,墨子正在用撕下的布条缠足,旁边放着穿破的草鞋;封底标明这是“19822月第2版第9次印刷”,印数高达58.2万册,发行量是比较大的,定价仅仅是0.14元。在这本连环画的《内容提要》里,记者发现它取材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编者董聚贤、徐淦同时还参考了墨子的原著《非攻》,两者融合加工后编绘创作,1951年初版。

  “我收藏连环画的目的不是靠这个赚钱。小时候我们曾经为不能畅快一气地看连环画而遗憾不已,即使成年后有条件获取,想重温阅读的快意,却再也捡不到那颗‘丢失’的童心了……可以说,连环画是我们那代人的集体记忆。沉醉其中细细赏析,或整理藏品细心保护,其乐融融,妙不可言。”吕高永坦陈心声。

诚如吕高永所言,惟妙惟肖的连环画,正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一个儿时的美好梦想、一个抹不掉的情结,让人们心存一份牵挂,放慢脚步,驻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