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科学防护得从细节入手。
选对口罩是基础防护关键
市面上的口罩主要分三类:医用外科口罩、N95/KN95这类颗粒物防护口罩,还有普通织物口罩,防护效果差别很大。医用外科口罩能挡住30%以上的非油性颗粒,日常里80%以上的飞沫都能阻隔;N95/KN95口罩因为贴合更紧,还有静电吸附技术,对0.3微米的小颗粒过滤率能到95%,适合高风险场景比如去医院、接触可疑症状的人。
选口罩要跟着场景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普通人群日常通勤、户外活动戴医用外科口罩就够;如果去医疗机构、密闭空间(比如电梯、超市),或者接触有发烧咳嗽的人,得换成N95/KN95。不过这类口罩戴久了可能有点闷,建议每4小时或者湿了就换掉。像普通棉布口罩、活性炭口罩,对PM2.5的过滤率还不到20%,挡不住病毒附着的飞沫,别用在传染病防护上。
学会识别病毒感染症状
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主要分三类:全身症状比如持续发烧超过38℃、肌肉酸痛、总觉得累;呼吸道症状像干咳、喉咙痛、呼吸有点急;还有特别的表现,比如突然尝不出味道、闻不到气味。要注意症状组合——如果只是鼻塞流鼻涕,大多是普通感冒;但如果还有持续的胸闷、喘不上气,得小心病情加重。观察症状变化要留意“5-7天的窗口期”,这时候可能病毒繁殖变多,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降低这些危险信号,得赶紧就医。
医疗检查要按步骤来
去医院检查通常按阶梯式来:初诊先查血常规,看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比例有没有变化;然后拍胸部CT平扫,能看到肺部有没有磨玻璃样的改变,判断炎症范围;还会一起查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CRP能看出炎症严不严重,PCT能帮着区分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最后确诊得靠病原学检测,比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灵敏度有95%,是现在最准的方法。
抗原检测别当“金标准”
抗原检测只是补充筛查手段,有局限——研究发现,它对无症状感染者的检出率只有50%-70%,假阴性不少。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测,准确性更高;如果结果阴性但症状还在(比如一直发烧、咳嗽),过48小时再测一次,或者直接去做核酸。去医院的时候最好带个症状记录,比如体温变化、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有没有接触过生病的人,医生能更快判断感染阶段。
综合防护要做“闭环”
完整的防护得靠多种措施一起用:除了正确戴口罩,手卫生也很重要——用含乙醇的免洗洗手液,搓够20秒才行;环境防护要重点擦经常碰的地方,比如门把手、手机电脑这些,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一遍;通风要用“对流风”(开两边窗户),每次通30分钟,能让室内空气每小时换5次;提高免疫力的话,每天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增强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
用药和就医要遵医嘱
用药一定要严格听医生的,别自己乱吃药。要注意别同时吃多种复方药,不然成分叠加可能伤肝肾。如果出现持续发烧超过39℃,或者每分钟呼吸超过25次,赶紧去发热门诊,查血氧和动脉血气。居家隔离的时候,每天记体温、症状和用药情况,复诊时给医生看,能帮着判断恢复情况。
总的来说,呼吸道传染病防护没有“捷径”,得从选口罩、认症状、做检查、勤防护这些细节一点点落实。不管是预防还是感染后应对,科学规范才是最有效的办法——把每一步做到位,才能真正降低风险,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