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化要闻 社会文化 艺术天地 文物保护 文化产业 广播影视 新闻出版 文化市场 文化队伍 文化资源
   
  滕州历史沿革  
   
   
 
 
     
 

滕州历史悠久,古为“三国五邑”之地,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这些氏族,是本地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居民,当时属于东夷族部落。东夷族的文化领先于其他各族,而在东夷族文化中又以古滕地位最高,所以被誉为“东方君子之国”。炎、黄之战后,炎帝兵败,皇帝率族东来,封其第十子于滕,并用黄族的人取代本地各族首领。皇帝所封的滕国,传至商末灭亡。

滕州市的名称虽有国、县、郡、州、市的变化,但“滕”字除汉、晋时期之外却基本未变,一直沿用至今。明、清年间的《滕县志》解释“滕”是因为本地泉水“腾涌”,且黄帝封其子于此地,以“滕”为姓而得名。以“滕”字的来历及其演变不难看出,远古时期这里的农业生产就很发达,是一片泉水腾涌美丽富饶的地方。

周灭商之后,武王封其弟错叔秀于滕(故城在今姜屯镇懂滕城村),以屏藩王室和监视东夷族居民,滕国由此跃居其他诸侯国之上。滕国共传31世,于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宋国所灭。滕亡之前,其邻邦薛国、小邾国已被齐、鲁等国吞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在滕国、薛国分别设置了滕县和薛郡(薛县)。汉初,高祖刘邦析小邾置蕃县。汉武帝时,改滕县为公丘县。北魏撤销公丘县,设立平阳县。北齐把阳平、薛、合乡、昌虑、永兴、永福六县并入蕃县,并将沛、高平、南武阳等县的部分地区划归蕃县,县境面积剧增,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县。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蕃县改名为滕县。开皇十六年(596年),升滕县为滕郡。不久,又将滕郡改为滕县。唐元和年间,县城东移二里修筑新城(今老城区)。宋南迁之后,金于滕县兼置滕阳军。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滕阳军为滕阳州。大定二十四年,改滕阳州为滕州(州治滕县),辖滕、沛、邹三县和陶阳镇。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销滕州。清乾隆年间,将湖陵县部分地区划入滕县。

民国时期,滕县政区虽没有很大变化,但因日军入侵,曾出现国民党、共产党及日伪顽并存的局面。日军侵占滕县七年多,曾利用汉奸建伪滕县公署,派其顾问加以控制。中国共产党领导滕县人民,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先后或同时在县内及邻县间建立了县级政权。由于战争不断,各行政区的名称、区域变动也较为频繁。19392月,中共滕县委员会在大赵庄成立;8月,以津浦铁路为界分为滕东、滕西两县,各有县委领导。19407月,滕西县委解体。19417月,滕东县委改为滕峄边工委。19445月,滕县县委、县政府在东庄里成立;7月在滕县南部设临城县,8月在滕县西部设凫山县。19461月,为纪念王麓水师长,把滕县改名为麓水县;4月又恢复滕县,将双山县改名为麓水县,撤销凫山县;10月又恢复凫山县。1948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滕县城,国民党县政府溃散,中共滕县县委、滕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尼山专区和台枣专区合并为滕县专区(驻滕县),辖滕县、薛城县(原临城县)、凫山县等13个县和两个市。19539月,滕县专区和湖西专区合并为济宁专区(驻济宁),滕县隶属于济宁专区;同时撤销白彦县,将其所辖原属滕县的5个区划归滕县;建立微山县,将滕县所辖湖区划归微山县。19563月,撤销薛城县和凫山县,把其所辖部分地区划归滕县。同年12月,山东省调整县的等级,滕县由甲等县升为特等县。19603月,把滕县临城公社的164个自然村划归枣庄市。197911日,滕县改属枣庄市。198311月,枣庄市齐村区撤销,设立山亭区,将滕县东部的山亭等8个公社划入山亭区。19883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滕县,设立滕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