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化要闻 社会文化 艺术天地 文物保护 文化产业 广播影视 新闻出版 文化市场 文化队伍 文化资源
   
  石编磬: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磬乐问世——谱写古滕千年雄风

  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这个“鬼城”小村庄,自古就是滕国贵族埋葬之地,素有古代滕国的“八宝山”之称。1978年,当地窑厂在取土时挖出一座古墓葬,出土了编磬一套13件,13件编磬中,除了2件断裂和残损之外,其余11件均保存完好,此套编磬为石制,磬体用青黑色的石灰岩精工磨制而成,石磬打磨漂亮,造型一致,大小相次,底边弧曲自然。现收藏于滕州市博物馆馆内。 

这组石编磬的出土震动了考古界和音乐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曾对这套乐器进行了测音分析,结果显示编磬除残损的2件之外,其余11件音质较好,音列以宫、商、角、徵、羽五正声为主,为东周时期用于演奏的实用乐器。

编磬为古代敲击乐器的一种,被尊为“乐中之首”,历来被人们誉为上天的声音,是吉祥、美好的象征。编磬是用石或玉制作,形状跟古代的石犁、石锄形状很相似,圆孔是用绳子吊起石磬悬挂在一个巨大的架上,它由大小不同的石磬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用丁字形的木锤敲打,能发出不同的乐音,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历朝历代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石编磬的记载,如“磬之音能动千里”,“磬声一振,鬼神心闻”。 

  自古以来,磬就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为了巩固等级制社会,周代的统治者建立了一套十分严密的礼乐制度。统治者赋予磬类大型编悬乐器以深刻的政治内涵,形成了以磬为核心的乐悬制度,成为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磬的高贵地位,是其他任何古代乐器所不具备的。古籍《五经要义》把磬作了三个比喻,即磬象征着成功,象征着丰收,象征着心想事成。 

苦寻响石——数载弥补千古遗憾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首声音悠扬、脍炙人口的歌曲,凡看过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的人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沉浸了2400多年的石编磬自从被埋进古滕国的那一刻起,就再没有发出声音,连同先人的智慧和编磬的选材及制作方法均被掩埋在黑暗的地方,在无尽的岁月中消失了几千年。然而,这两枚已不能敲响的残磬再也发不出往日的声音,它仿佛在无奈地向人们诉说着后人无法弥补的遗憾。

  滕州籍民乐家杨浚滋先生,在他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响石,他在滕州市博物馆足足看了三天,亲耳聆听到了这遥远的绝响。这是2400多年前的乐音啊!这套磬共由13枚磬石组成,可惜其中已有两枚破损(分别是第二枚、第十枚,按五声音阶排列,一个低音“la”,一个高音“mi”),他决心弥补这千古遗憾。

  为了修复这套石编磬,杨浚滋先生对石编磬的制作石料查找了大量的古籍文献,走遍泗水流域,终于在枣庄市峄城区境内一座明代墓旁发现了他数十年苦苦寻找的响石,修复了已经损坏的两枚石编磬,恢复了石编磬的完整。杨浚滋先生的付出,从而使我国失传约2400多年的石编磬制作工艺获得了新生。

  1987年,石编磬制作新方法这项软科学成果获国家和山东省文化科技进步奖。杨浚滋先生又一次来到滕州市博物馆,带来了自己复制的两枚编磬,这套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的编磬,终于又有了完整的组合,发出完美的旋律。

  同样的石器原料被不同年代的两位音乐家刻制加工,古磬与新磬的珠联璧合,远古和现代的衔接是那么和谐自然,而这两位制作者之间却遥遥相隔了2400多年,杨浚滋先生终于圆了他的响石之梦。

玉磬之声——奏响善国千年古韵

  如果把中国比喻成一幅巨大的水墨画,那中国的古典乐器就是这幅画卷上画龙点睛的一笔;如果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比作璀璨的星空,那中国古典乐器就是那最为明亮的北极星;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比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那中国古典乐器就如同这些宝藏里的一颗明珠。

  由于磬打击后的声音非常清脆、优美,词语中常有“钟磬齐鸣”、“磬声悠扬”之赞誉。就音声而言,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古时,常有人问孔子,“何为尽善尽美?”孔子曰“依我磬声,天地祥瑞。”磬为群音之首,而击磬的人就是这个盛典的指挥。

  中国广播艺术团民乐团专程来到滕州,使用这组石编磬演奏合成了《师襄弄磬》、《幽兰》等乐曲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至此,被埋入地下沉寂了2400多年的古乐器终于重新发出了悦耳的声音。

1987年中国首届艺术节上,古老的石编磬重新向全世界发出庄严、美妙的声音。从而使石编磬这一古老的乐器第一次登上现代舞台,并远赴法国卢浮宫和联合国舞台演出。中央电视台为此制作了《编磬的新生》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当精美的石头演奏出千年古韵,作为滕州人我们感到欣慰。希望我们古滕先民留下的会唱歌的石头唱出更优美、更动人的歌声,让这响石乐器能登上更多的民族艺术舞台,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美丽的传说成真了,精美的石头真的会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