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遗址位于官桥镇北辛村北部,距滕州市城区约28公里。遗址地处薛河故道南岸的高地上,三面临水,这里是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海拔高度127~131米。遗址东西长500多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为5万平方米。
北辛遗址是196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沿薛河两岸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采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风格不同的陶片,推测其年代可能要早于大汶口文化。在1978年秋至1979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与滕州市博物馆联合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清理了一批灰坑、窖穴、墓葬,发掘面积共计2583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和角器。经碳14测定为距今7300—6300年左右,大约延续了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有着直接的承袭关系,是大汶口文化的源头,北辛遗址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
北辛遗址的石器种类很多,分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石器制作虽较简单,但器形相当完整,有斧、铲、刀、敲砸器和盘状器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器身扁薄、平面略成梯形、横剖面为扁椭圆形的石斧,用于砍伐树木或开垦耕地,是一种用途较广泛的工具。磨制石器通体磨光,制作比较精致,有铲、刀、镰、斧、锛、凿、磨盘、磨棒、磨饼、杵和匕首等。磨制石器中铲的数量最多,形状各异。石铲器形较大,以硅质灰岩为主要石材,质地较软,容易打磨,这种石铲安柄后成为一种翻土工具,有的刃部长约7厘米的纵直磨痕,说明这时期的翻土深度还是相当浅的。从遗址中发现的一些由残石铲改制的石器,可知当时的人们很珍惜磨制石器,努力做到物尽其用。加工粮食的工具有磨盘、磨棒、磨饼,这里的磨盘为圆角长方形或鞋底形,还有长三角形,以后者居多,下部有矮足的磨盘甚为罕见,仅发现一件。另外,还发现了翻松土地用的工具鹿角锄。从这些遗物中可以看出7000年前的先民在原始农业生产劳动中,已经创造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耕耘、播种、收割、脱粒等工具,说明当时的原始农业初具规模,已经进入锄耕阶段。在一些陶钵的底部,还发现有粟糠的遗物,充分说明了农业生产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定居生活得以巩固的重要保障。
其它出土的生产工具也颇丰富,如骨器、角器、牙器还有蚌器,制作精致,形式复杂,制作过程一般经过截、劈、削、刮等方法制成器物雏形,最后打磨表面。器形除镞、鱼镖、鹿角锄、蚌铲、蚌镰等与农业、渔猎有关的器物外,还有凿、锥、匕、针、笄、梭形器等。这说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只靠农业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还要靠狩猎、捕捞、采集来补充食物,这些生存手段也是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北辛时期,手工业生产开始萌芽,出土的器物中以陶器最具代表性。北辛文化的陶器均为手制,多为黄褐色或红褐色的夹砂陶,泥质陶较少,一般为红色。夹砂陶多为在粘土中夹细砂,少数掺碎蚌片,能降低陶坯的变形与破裂。因此夹砂陶器又常用作炊具,种类主要有鼎、釜、深腹圜(huán)底罐、小口罐、钵、碗、盆、盘、壶和支座等。大的陶器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器形不甚规整,手制痕迹比较明显。陶制工艺尚处在原始阶段,陶器的形制与装饰花纹集中体现了北辛文化时期的造型艺术,陶器的纹饰有堆纹、篦纹、乳钉文、压划纹、指甲纹、锥刺纹、席纹等。其中的盖鼎、指甲印纹钵和红顶钵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
纺织、缝纫和制骨等手工业也有了初步发展,在一些陶器的底部清晰地印下了规整的席纹,主要采用一经一纬的人字形编织法,还有的多经多纬,原始的编织已经出现。纺轮及网坠的发现,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利用野生纤维和动物毛绒为原料进行纺线和织网,证明还存在纺织这类家庭副业。遗址中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骨针,这些骨针磨制精细,尾部有穿孔,说明人们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细的纤维给自己缝缀简单的衣裳,可以说北辛人已进入穿衣阶段。
此外,不止一次地发现了成堆的动物骨头,经鉴定是“家猪型”成年猪,同时还发现了狗、鸡等动物遗骸,由此可见北辛先民已开拓了养殖业。猪的饲养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需要粮食加工后,产生的糠皮作为饲料,反映了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家猪饲养业也兴旺起来。
北辛文化墓葬发现很少,婴儿使用瓮棺葬,瓮棺葬用两件相对的深腹圜底罐或鼎为葬具,掩埋在居住区的附近或房基下面。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亦盛行这种瓮棺葬,有的还在葬具的一端凿一个小孔,意思是可以让孩子的灵魂自由出入。成人葬式为仰身直肢,少数墓有一两件随葬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水平的低下和物质生活的贫乏。
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两侧一带,包括了山东大部分地区,还有江苏淮北地区,甚至河北等地都有同时期的遗存。1992年,北辛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桥镇政府于1992年3月在遗址处建起了“北辛文化遗址”纪念碑亭。
历史长河,溯流七千三百载,北辛先民,群居于此。依龙山,傍薛水,引火烧荒,石木垦地,捕鱼狩猎,作陶制器,赖有限智力,争繁衍生息。问泱泱华夏,母系氏族村落所见曾几?在陕半坡村,在浙河姆渡,在鲁乃北辛。一朝出土,闻名遐迩;中华文化,光彩熠熠。赞劳动创造世界,人民推动历史,前人留下土地,后人奋斗不息。有感于怀,立石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