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历史悠久,文化发达,风景优美,交通方便,自古就是游览盛地,不少文人名士挥笔泼墨,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趣闻佚事。
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春光明媚,百花争艳,著名文学家、画家、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骑着一头毛驴,在书童的陪伴下来到风景优美如画的滕县。从官桥至滕县城的古驿道旁,雪白的杜梨花、粉红的桃花,随着阵阵春风沁人肺腑,令人心旷神怡。李流芳漫游在滕县驿道上,犹如进入仙境梦中,不由诗兴大发,吟诵出著名的《滕县道中》一诗:山欲开云柳乍风,杜梨花白小桃红。三年三月官桥路,策蹇经过似梦中。
李流芳被滕县美丽的景色陶醉了,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旅行计划,在滕县住下后游览了池莲四面、谷翠双峰、龙岭晴云、微湖夜月、趵突喷玉、塔影高标、真人仙柏、文公古台等蕃阳八景和山水古迹,又写了不少怀古和赞美滕县风景优美如画的诗篇,其中“谷城山晓青如黛,滕县花开白似银”一句最为传神,成为千古绝唱,深受人们的赞赏。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最有影响的大诗人,与朱彝尊并称为“朱王”的一代宗师、官至刑部尚书的王渔洋,曾几次途经滕县,欣赏了滕县的青山绿水,却没见到一朵白花,不禁怀疑起李流芳的滕县“花开白似银”和“杜梨花白小桃红”等诗句有误。为此,他也以《滕县道中》为题,赋诗予以更正:薛北滕南几问津,远山如画黛眉新。惟余一事堪惆怅,不见花开白似银。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十年后,梁诗正陪同乾隆皇帝下江南也经过滕县。梁是雍正年间的进士,很有文才,官至东阁大学士掌翰林院学士,深受乾隆皇帝的信任,常随出巡各地。他们一行途经东阿县来到滕县时,适逢春雨连绵,无景可观。梁诗正漫步滕阳驿,登上龙泉塔,映入诗人眼帘的只是一片迷蒙的雨雾,“山晓青如黛”与“花开白似银”的美景没有看到,对李流芳、王渔洋的诗句产生了怀疑,挥笔写诗:东阿南望尽模糊,如黛山色黯欲无。我比渔洋更惆怅,风蓑雨笠谷城图。
梁诗不仅否定了“谷城三色和滕县花景”,还把“谷城”当作“东阿县谷城”,使这桩文坛疑案更复杂了。
事隔几十年后,梁诗正的孙子梁覆绳也来到滕县。他为了核实前人的描述,特地到现场观察。他目睹了如黛的山色和似银的白花,才相信李流芳的诗不是信口乱吟,而是从实地观察后有感而作;认为王渔洋与梁诗正到滕县来的不是时候,节气不到,没见到这样的景色,才写下了批评的诗篇。为了结束这场文坛争辩,他赋一首《过谷坡》:惆怅渔洋句漫猜,看江谷下独徘徊。松园自是诗中画,滕县花偏为我开。
时隔不久,清代著名诗人宋弼(字蒙泉)路过滕县,饱览了滕县的名胜风景之后,也对前人写滕县的诗文进行评论,以《过滕县》为题抒发了情感。诗曰:滕县花开白似银,长蘅佳句最清新。王郎曾此添惆怅,况是寒天过小春。
诗中的长蘅是李流芳的字,王郎戏指王渔洋。从明代的李流芳到清代的宋弼,时约二百余年,五个名人反复争辩,最后才弄清滕县确如李流芳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美丽可爱。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清末至民国年间战争的破坏,特别日军用飞机大炮狂轰烂炸滕县城和东关黄山桥一带,那里的古建筑除龙泉塔外,几乎全被夷为平地,其他山林也被日军砍伐殆尽,滕县“如黛的青山”多已变成秃山荒岭,“似银的白花”也很少见,美丽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值得庆幸的是,建国以后滕州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重新描绘壮丽的山河,谱写出新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