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化要闻 社会文化 艺术天地 文物保护 文化产业 广播影视 新闻出版 文化市场 文化队伍 文化资源
   
  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薛国的毛遂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投奔孟尝君,却跑到赵国的平原君门下为士。其初三年默默无闻没被重用,后在一次外交谈判中初露锋芒,脱颖而出。

赵国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重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在长平被秦国打败,没有力量抵抗,形势非常危急。赵孝成王急令平原君赵胜想办法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本家,保卫赵国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他深感责任重大,决心带领人员去楚国与楚王谈判联合抗秦、解救赵国之事。

平原君知道此行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而要达到此行的目的,关键在挑选文武全才的随从。在挑选人才是他说:“我们去楚国谈判,要挑选二十名文武全才的人与我同去。如果谈判成功那是上策,如果谈判不成,我们就以死相逼,力争楚国出兵救赵。不达到目的,绝不生还。”平原君在他的千余名门客中,挑来挑去,只选中了十九人,尚缺一人。他正着急,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了起来,自我推荐说:“我愿随君前往楚国。”平原君有点诧异,说:“先生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多少日子?”那位门客答道:“我叫毛遂,到您门下已有三年了。”平原君摇摇头说:“有才而贤良的人处世,就像锥子在皮囊之中,很快就会显露出来。你在我门下已有三年之久,周围却没有人称颂你的才能。我也没有听说,可能是先生无能,你不能去,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道:“这是因为我以前没有机会施展我的才能,所以您与周围的人不了解我。今日用我,如置锥于囊中,可以脱颖而出。”于是,平原君同意毛遂出使秦国,同行的十九人投以鄙视的目光,嘲笑他自不量力。

在去楚国的路上,毛遂滔滔不绝地与众门客高谈七国争雄的局势,有条有理地分析赵楚联合抗秦存在的问题,他的观点得到同行者的赞同,博学善辩的才华折服了众门客。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评价毛遂。到达楚国之后,平原君率随从与楚王及大臣就联合抗秦、出兵解围之事进行谈判。平原君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以及赵、楚联合与不联合的利弊得失,希望楚王尽快出兵解围,以救燃眉之急。可楚王犹豫不决,举棋不定。谈判从早上到中午,不但没有成效,几乎成为僵局。

在这进退两难之际,平原君的随从多数束手无策,毛遂却手按腰中宝剑,沉着冷静地走进议事厅,问平原君:“关于联合抗秦之事,两句话就可以说清,为何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没决定?”楚王一看来者不善,问平原君是什么人。平原君告诉他:“此人姓名毛遂,原是我的门客,现为来访成员。”楚王大怒,呵斥道:“还不快快退下!我正与你们的首领商谈,不要你胡言乱语!”大厅内顿时鸦雀无声,非常紧张,平原君一时语塞。

在这个关键时刻,毛遂不但未退,反而又向前几步,手按宝剑面对楚王不卑不亢地高声说道:“君王之所以训斥毛遂,是因为您依仗楚国兵多将广。现在您与我距离数步,您无法调集百万大军,您的生命就掌握在我的手中,目前的形势是你强我弱。何况平原君在上,我与他谈话,您为什么训斥我呢?我听说商汤以七十里疆土一统天下,周文王以百里之壤而统治诸侯。他们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依赖兵多将广,而是能够识大局、顺其势、振其威,德威并举以服人心,完成一统大业。今楚国方圆五千里,雄兵百万,这是成就霸业的基础,天下任何国家都无法与楚国相比,正是完成大业的极好时机。可您却忧虑重重,犹豫不决,畏秦如虎,岂不让天下英雄豪杰耻笑!想当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小小的白起,率数万之兵,侵略楚国,一战占领了楚国的鄢城和郢城(都城),二战攻克夷陵火烧楚王的祖坟,三战几乎灭亡楚国,杀死了君王的先人。此乃百世之怨,也是贵国的奇耻大辱。但是,现在君子不辨是非,不知好恶,不识时务。我们提出联合抗秦,实在是为了保全楚国社稷,替楚国报昔日之仇,有利于楚国的霸业。您却迟疑不决,优柔寡断,并且对我大声呵斥,是何道理? ”

毛遂一席话,震惊四座,楚王心悦诚服,连连点头说:“对对,先生说的很有道理。我同意与贵国联合抗秦。”毛遂问道:“此话当真?”楚王说:“就这样决定了。”毛遂立即对楚王两边的大臣说:“快点取鸡狗马的血来。”毛遂双手端着铜盘,跪在楚王的面前说:“大王您应当先歃血明誓,定下合纵抗秦的盟约。然后是我君歃血,接下来我再歃血。”于是,楚王、平原君与毛遂先后歃血,当场签订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出兵救赵的军事盟约。毛遂又招呼同来的十九人说“公等也请歃此血于堂下,并把这件事情的经过详细记录下来。”楚、赵结盟以后楚王就派春申君黄歇为大将,率领八千万大军奔赴赵国解围。

平原君一行胜利完成任务回到赵国后,倍加赞赏毛遂。他说:“我相士多者千人,少者数百,自认为不失天下之士,以前却不了解毛先生的才能,差一点埋没了人才。这次去楚国借兵谈判,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而使赵国重于九鼎,达成合纵抗秦救赵之约。真是奇才!必须刮目相看。”于是将毛遂视为上宾。从此,毛遂名声大振,受到大家的称赞。

毛遂晚年返回故乡,死后葬于薛城北门外。清末修津浦铁路时迁到铁路西30米外。据说迁墓破土时发现墓上盖有“遇铁而开”四字的石刻。迁葬后墓前立有石碑,碑刻“毛遂墓”三个正楷大字。1945年冬,国民党军在毛遂墓上架设炮台,碑断为三截。今断碑、墓石尚存,后官桥镇政府集资修复。

毛遂自荐的故事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鼓舞着一代一代的开拓者勇挑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