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化要闻 社会文化 艺术天地 文物保护 文化产业 广播影视 新闻出版 文化市场 文化队伍 文化资源
   
  木石牛皮具制作:别具一格的传统手工艺  
   
   
 
 
     
 

   木石牛皮具在秉承传统皮具多股编织艺术的基础上,采用管状编织,肩结、勒编、平编、打结等技法一气呵成,以技艺娴熟、精美耐用等特点享誉鲁南,彰显了鲁南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是研究鲁南民俗的“活化石”。

  传统工艺 源远流长  

  木石镇落凤山村相传是科圣墨子的故里,这里农耕发达,有着两千余年的历史文化。从人类开始使用牛耕种时,鞭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就已经存在了。从壁画、岩画和出土的汉画像石上,都可以看到鞭的影子。落凤山村自古有制作牛鞭等牛皮具的历史。

  光绪年间,落凤山村的皮匠艺人王延平先后到东北、新疆、内蒙古等地学习皮具制作,融入皮鞭、笼头、弓弦、鼓皮、裘皮、牛蜡、皮革家具等制作技艺,木石牛皮具由此逐步发展成熟,并形成了鲁南皮具风格特点。此后数百年木石周边涌现出“王麻子”、“张计堂”等三十余家皮具作坊,每年从正月开始制作,尚供不应求。抗战胜利后,王允贵(“王麻子”)扩大规模,有作坊20余间,收徒10余人。文革前期,木石传宗老铺和数十位皮匠传人百脉归宗,并入“皮业社”(今天的落凤山皮匠铺的前身)。从此,众家所长融于一家,木石牛皮具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别具一格 享誉鲁南 

  “牛皮具的制作分为去毛、熟皮、割条、编织四大工序,以及几十道小工序。”王允贵的后人、枣庄非遗传承人王学志介绍说,牛皮制熟采用传统土灶,将牛皮拧干水后放入铁制大锅,加入皮硝,用麦秸烧火,加温腌制,出锅晾干、刮里子等工序。熟制过程中,烧火需“看火头、试火温、闻火味”,以人体直觉感知温度,控制火候。

  皮鞭的制作是以黄牛皮为原料,制作工艺分为生皮、熟皮,然后按不同的用途分类制成,整个生产过程有几十道工序。牛绠、弓弦的制作也分为生皮和熟皮两种工艺。做熟皮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刚宰杀下来的生皮进行处理,经过清洗、刮皮、割皮等步骤后做成熟皮。熟皮晾晒后就可以割皮条,制作成皮鞭、皮绠、弓弦等物品。

  民间流传“皮匠制牛蜡”的说法,牛油蜡烛简称牛蜡,制作历史悠久,它以牛油、芦苇、棉花为原料制成蜡烛芯,然后根据用途制成不同品种的蜡烛。整个制作过程有四十多道工序,造型独特优美,极具乡村气息,深受人们喜爱。成为鲁南一带生辰、婚庆、满月、祭祀等民间礼俗的必备用品,秘制牛蜡造型独特优美,手感润滑,具有燃烧时间长、火焰高、不掉蜡等特点。

  百年技艺 薪火相传 

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用皮具彻底淡出,加之现代工艺冲击,传统工艺也渐渐无人问津,但机器化生产,却无法秉承传统工艺的精髓。

牛皮具、牛蜡制作技艺以家传、师传为主要传承方式,经王家六代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制作工艺。如今,随着老一代传人的隐退,新人青黄不接,传统的牛皮具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木石牛皮具及牛蜡制作技艺的保护力度。落凤山皮匠铺已完成收集、复原老物件20余件,注册‘落凤山’商标。”市非遗办张昊德说。

“作为滕州牛皮具制作技艺传人,我要不断努力,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传承下去。”非遗传承人王学志一直坚守着这种传统技艺,他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使传统的牛皮具重新获得年轻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