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化要闻 社会文化 艺术天地 文物保护 文化产业 广播影视 新闻出版 文化市场 文化队伍 文化资源
   
  磨刀匠马士军从事抢磨工作二十载  
   
   
 
 
     
 

提起“磨剪子来抢菜刀”,很多年轻人会感到陌生,而这一句吆喝声却是几辈人曾经的共同记忆,也是众多走街串巷的老手艺人的一个时代印记。

如今,我们已很少见到磨剪子抢菜刀这些老手艺人在街头出现。但是,家住我市龙泉街道孙堂居的马士军,却是这样一个老手艺人,他用自己的努力让祖辈的手艺在现代社会中散发着更加夺目的光彩。

  4月的一天,在真爱商城北门处,一辆装着工具箱的摩托车从远处驶来,骑车人正是马士军。找了一处角落,马士军将车停下,一辆摩托车、一条长凳,加上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人,组成了一幅20年没“褪色”的磨剪子抢菜刀图。

  今年38岁的马士军,从事抢磨工作已经二十年了,他说,他的祖祖辈辈都是干这个的,到他这一辈,自然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了。原来,马士军的祖辈以打铁为生,因为铁具用长了生锈且不再锋利,便渐渐开始了钻研抢磨的技艺,到他爷爷那一辈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且精湛的抢磨技艺,至今已传承了三代。

  马士军自18岁起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抢磨技艺,刚开始,年轻气盛的马士军几乎看不上这个行当,但却始终磨抢不出一把锋利的刀来,甚至一度要放弃这门手艺。

  “难道让家里传承了百年的技艺在我这里失传?”马士军经常问自己。看着眼前一堆刀,他下定决心,要做就做最好的磨刀匠……   

  “磨剪子抢菜刀……”摩托车上小喇叭一播放,摊铺周围的许多居民和商户,纷纷拿来剪子和菜刀,因为他们知道“马师傅又来了”。

  “老马,上次你帮我磨的那把剪子太好用了,这把一定也要磨好了。”“马师傅,这把剪刀你看看还能磨出来吗?这把剪刀俺用了十多年了,很顺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看得出,他们对马士军既熟悉又信任。而在马士军这里,几乎没有“不”字,无论再旧、再难磨的剪刀或菜刀,只要材质好,他都会接过来。

  在接过顾客所要抢磨的菜刀时,马士军并没有急于抢磨,而是将这些早已失去光泽的菜刀拿在手中仔细观察,随后才拿起工具开始工作。原来,马士军之所以观察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他要给菜刀“下药方”。“就像医生一样,接到病人得先诊断得了什么病,才能给病人治疗,干我们这行也一样,每一把刀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病人’。”马士军停下手中的工作解释道。

  马士军干了20多年磨剪子抢菜刀的工作,练就了一身“见刀识人”的本领。他单看刀体,能准确判断出使用者平时的使用习惯,是左手还是右手握刀,切菜用的什么砧板,切菜用的什么手法,用刀时一般用多大力度,这把刀“服役”多少年了……而掌握了这些“数据”,他基本能判断出用刀者的性格。

  “‘见刀识人’有点夸张了,我的本意也是根据刀的具体情况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打磨手法,力争把每一把刀打造成独一无二的。”马士军略显腼腆地说道。

  时间给予了马士军最好的回报,在这二十年里,面对着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来找他磨剪子抢刀,从家庭主妇到厨师,从裁缝到园丁,马士军自己建立的“马记抢磨”已经在顾客心中烙下了“好用”“耐用”的印记。“认识他七八年了,家里的剪子啊、刀啊,都是找他磨,好用而且价格实惠。”一位来找马士军磨剪子的老顾客孙磊说道。

  的确,磨一把刀4元,一把剪子5元,但讲究慢工出细活的马士军,至少要用20分钟才能磨出一把让他满意的刀,“追求完美”让他一天最多磨二十把刀。

然而,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日益增强,传统的手艺活因其工作效率低下而逐渐被人们遗忘。马士军早已开始思考自己的发展道路。对于未来,马士军说:“下一步想开一个门店,因为现在的人都习惯于认店面,选一个地方安置下来,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祖辈传下来的抢磨手艺。其实人和刀一样,都需要时常拉出来‘磨一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