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河镇大好形势千百处,近两年飞速发展实在快,农民们吃喝穿住生活甜……”日前,在界河镇西孟村,常以凤老人右手敲击小鼓,左手打着手板,在家里说唱了一段自己创作的《话说界河新变化》,唱词简练、风趣、幽默,村民们听得有滋有味,笑声不断。
常以凤今年69岁,唱了37年的“鼓儿词”,是我市为数不多的“鼓儿词”传人之一。每逢镇里、村里有文艺活动,他都要去说上一段。平日里,村里有人若想听,他也会在家里支起小鼓,唱上一段。一曲唱罢,老人兴致勃勃地谈起了他的艺术人生。
常以凤从小热爱文艺,14岁开始学习山东梆子戏,32岁才正式学习“鼓儿词”。“以前生活不仅物质缺乏,精神生活也非常贫乏,‘鼓儿词’道具简单,一张小鼓、一根小棍、一个手板就可以开唱,唱词通俗易懂,过去很受欢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常以凤听了“鼓儿词”艺人王兴信的说唱,便萌生了学习这门艺术的想法。王兴信当时年过七旬,已收关门弟子,不肯再收他为徒,后在常以凤的坚持之下,才勉强同意收他为门外徒弟。因之前唱过梆子戏,有基础,再加上常以凤学习用心,很快他就可以登台演出了。
常以凤高小毕业,并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他完全借助自己的口才和悟性对“鼓儿词”说唱底本进行加工,并倾注自己的情感,忽而激昂大义慷慨陈词,忽而又抑扬顿挫婉转悠长,听众们的感情随着他的表演起伏,一部野史演义也能在他嘴里洋洋洒洒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常以凤说得最熟最动听的是《薛礼征东》、《樊梨花征西》等一些平定战乱题材的书目。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电视机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看电视渐渐取代“鼓儿词”成为一种享受生活的模式。“鼓儿词”艺人大都转行,这门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境地。只有常以凤等少数人还在坚守着,也让“鼓儿词”得以保留至今。
“唱了大半辈子,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会一直唱下去。”对常以凤来说,“鼓儿词”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方式,还承载着他对这个地区历史和情感的双重记忆。如今,让常以凤感觉比较欣慰的是,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鼓儿词”被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日里,演出机会也渐渐多了起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年轻人也能了解并喜欢上这门艺术。(来源:滕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