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鲍沟镇河崖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小小的地窖,这些地窖高不超过1.6米,面积也就五六平方米,但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小房间,却成就了该村传承400多年历史的一门绝活,河崖柳编就在这样的地方诞生。
河崖村地处鲍沟镇东南部,村西紧邻104国道,原是一个柳条编制专业村。据村里的老人们介绍,河崖村建村有近五百年历史,祖辈从河西沛县的八里屯学来柳编技术,后来又融入滕州当时的习俗和风格,经过河崖村十余代人的勤劳和智慧,现在这门技艺已研发出斗、筐、箢箕、簸箕、安全帽等六大门类近百个品种。
作为枣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景友,就是河崖柳编的编织者的典型代表。走进他家的小院子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柳编制品,包括筐子、簸箕等,院子一边就是制作柳编最重要的地方——地窖。所有进入地窖的杞柳条要经过水中浸湿、泡软之后等十几道工序,使之脱胎换骨才能使用。据李景友介绍,制作柳编的过程还要保温保湿,才能做出各种花样柳条制品,而地窖里面具备温暖潮湿的特殊条件,能够使柳条保持韧性和柔软度。再使用一些镰刀、剪刀和锤子之类的工具,一件件既美观又实用的柳编制品在李景友手中“信手拈来”。
“我用来编制的柳条都是绿色产品,干净安全,对人体无害。这些柳筐只要不常在水里泡,在毒太阳下晒,用个几十年没问题。”谈起自己的作品,李景友极为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