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民间广为流传着许多鲁班事迹和发明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鲁班的敬重和热爱。
鲁班的传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古代典籍中记载鲁班创造云梯、战舟、磨、碾、钻、刨,还有他创造门户铺首等的故事。近代民间仍有鲁班发明锯子,他的妻子发明伞的传说。
另一类鲁班传说,是关于他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这类传说早有流传,民间传说还有:滕州界河镇的鲁班堤是鲁班一夜之间建成的;北京白塔寺白塔的裂缝是鲁班给锔好的;河北保安附近的鸡鸣驿石桥没有完成,那是因为鲁班造桥时,姐姐(或妹妹)怕他过于劳累,提前学了鸡叫,鲁班因而停工的缘故;山西永乐宫是鲁班修建的;四川大足山北山石像是鲁班雕刻的;杭州西湖上“三潭映月”的三座石塔,是鲁班凿来镇压黑鱼精的石香炉的三只脚等,其中以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最为著名,元初编集的《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有收录。
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把鲁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艺和无穷智慧的匠师。民间很早就称赞鲁班的“巧”,说他造的木头鸟能飞,木头人能够劳动,他造的灯台点燃后可以分开海水,他的墨斗拉出线来就可以弹开木头,他可以用唾液把碎木粘合成精美的梁柱,他可以在一夜之间建起三座桥,等等。
旧时代工匠对鲁班的敬仰还表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在过去,木工、瓦工、石匠等都奉鲁班为“祖师”,为他建庙奉祀。明代初年汇编的关于土木工匠营造法式的书命名为《鲁班经》,书中还专门讲了“鲁班仙师源流”。
民间流传有许多鲁班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普通的凡人来说几乎是难以置信的,但读起来又是很有趣的。历经久远的演变过程,其中少量的故事可能是真的,而其余那些显然都是虚构的。许多故事是由工匠们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
鲁班和墨子之间有很多传说和故事。传说墨子在老家小邾国的落凤山下,木、石、瓦匠的活都学过。鲁班听说他收徒不收“干肉”,还特别厚爱穷苦人家的孩子,出门后就先拜访了他。不想二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成了好朋友。墨翟给鲁班讲“兼爱非攻”的主张,鲁班给墨子表演草帽上天的游戏。墨翟对鲁班能让草帽飞天、又能飞回来的本领很感兴趣。认为人应该能赶上飞鸟。于是兄弟二人找了些竹片、木片,又削又磨,反反复复,造了只大鸟。“飞鸟”上天了,上下翻覆,左右盘旋,三日不下。天上的鸟,误认为它是同类,追逐嬉耍它;地上的人,以为它是真鸟,没有理睬它。这种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名:鸢;又称:风筝。墨翟主张:对人有用的东西,才是巧。他利用风筝传递消息;鲁班非常赞同墨翟的主张,他教微山湖上的渔民,利用风筝钓鱼。孩子们跑来了,他们教孩子们扎蝴蝶、蜻蜓式样的小风筝;青年人跑来了,他们教青年人扎大雁、苍鹰式样的大风筝。万里晴空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在灵山至染山之间,鲁班来回路过的地方,两千多年来,家家户户一直用削竹为鸢的方法,糊制“松枝鸟”为生。人都说那是“班墨二圣”的巧手,留给乡亲们的馈赠。
鲁班故里濒临微山湖,凡靠湖靠海长大的人都爱吃鱼。每种鱼身上都有一块好吃的部位,比如俗话说的“草鱼头、鲤鱼脊”。但凡是滕州籍的老匠人,即使是吃四个鼻孔的贡品鲤鱼,也不会去碰碰鱼头。是不是嫌鱼头上的骨头多呢?不是。他们都是吃鱼的行家,都会一个嘴角进鱼一个嘴角出刺。“吃鱼不吃头”的习俗,完全来源于班门弟子们对祖师鲁班淳朴的感情。他们认为,鲁班的“鲁”字占个“鱼”字头。他们对师祖尊都尊不够,敬都敬不及,怎能忤逆不道地馋嘴贪吃呢。圈内的习俗也波及圈外,至今滕州宴待宾客的大小酒席上,只要端上道整鱼,鱼头一定要朝向德高望重的主宾。一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二来暗含对鲁班的感念。
滕州、邹城接壤处的界河,古称“白水河”。白水河是条季节河,年年夏天山洪暴发的时候,波涛滚滚,浊浪排空,给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鲁班率领众多弟子在灵山造磨的时候,看到这一惨状,于是打造了三千碌碡、几百块长条石,把两岸砌成了铜墙铁壁式的石堤。鲁班用智慧和技艺打造的这一水利工程,比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还早二百多年。两岸人民感念鲁班,称为“鲁班堤”。民间传说《五更赶羊》里所讲述的就是这一史实。在2007年12月8日,待文物工作者,根据传说提供的线索去现场认证立碑保护时,三千个碌碡只剩下215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