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化要闻 社会文化 艺术天地 文物保护 文化产业 广播影视 新闻出版 文化市场 文化队伍 文化资源
   
  天津:滨海新区文化惠民之路直达群众意愿  
   
   
 
 
     
 

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文化部门坚持把群众之需作为工作之的,抓住需求、供给、评估等主要环节,积极探索文化服务“贴近群众”新举措,把文化服务主动权交给群众,文化惠民之路直达群众意愿。

  一是文化信息发布,让群众“知”。整合滨海新区各文化单位公共文化服务信息,打造群众“获知”平台。每月汇编一册《滨海文化365》,印发10000份,通过政务渠道面向广大群众免费赠阅;建立“滨海新区文化广场”网站(BHWH.GOV.CN)及时发布文化活动预告;增添文广局网站文化信息栏目,全方位、多角度将文化信息最广泛地告知群众,方便群众了解文化动态、政策文件,调动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活动。泰达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等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微信图书馆档案馆”,不定期为广大读者和用户推送活动预告、信息参考、新书推荐,通知、公告、档案服务、档案培训等信息。

  二是文化工作谋划,让群众“定”。本着文化谋划过程和听取群众需求过程有机融合的工作思路,滨海新区文化部门在策划重大文化活动时,积极拓展群众需求表达渠道,将文化工作谋划交由群众点定,做到“贴近群众谋创新”。在文化精品奖励、文艺人才发展支持、民办博物馆补贴等文件制定过程中,积极通过网站、报刊、座谈会,广泛征求新区文化企业、文艺人才及群众的意见,使政策更加符合发展需求。在为基层文化阵地配送文化器材和图书资料的过程中,积极通过回执反馈方式征求基层的需求,做到最大限度地按需配送。在2014年、2015年滨海新区社区艺术节中,根据群众文化需求,提出了包括合唱大赛、少儿美术大赛、“滨海书香”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创意,然后通过网站和报刊公布,发动群众投票点定,最终将10项市民呼声最高的活动定为当年社区文化艺术节的内容。在滨海新区“2191”公益电影放映过程中,把前期调研与现场观众选片放映结合,最大程度做到放群众喜欢看的电影。

  三是文化资源引进,让群众“选”。出台《滨海新区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若干意见》、《滨海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团队)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激励社会资源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将出台政策向群众公布,让群众在惠民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参与选定包括文化系统文图博等所属事业单位承办项目在内的文化项目承接单位。积极开通社会参与文化服务供给渠道,实现群众推选、择优承办。为扩大群众参与范围,面向社会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开放承办权,通过沟通交流,了解企业供给意向,并将社会企业、社会文化组织的基本情况向群众发布,在充分掌握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最后择优选用本区文化企业和组织参与举办,使惠民文化服务规模与质量一年比一年高。2014年艺术节活动总量已达200余场次,节目和展览水平让人耳目一新。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群众选定举措,增强了文化惠民项目的活力。

  四是文化服务考核,让群众“评”。研究制定《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服务标准及经费保障办法》、《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标准及经费保障办法》,将群众意见作为重要评判标准,共评定和奖励补贴了10项文化馆、图书馆项目、18项街镇文化站项目,支持提升免费开放服务品牌建设。同时,面向群众进行文化需求问卷调查,把收集群众意见作为重要一环积极落实。在文化服务活动品牌的评选和补贴过程中,滨海新区健全绩效考评环节,把群众满意度、群众参与率作为重要指标加以运用。通过群众参与评价的考核机制大力促进文图博等服务单位主动与民对接、为民谋划,提高服务效能。此外,新区着眼涵养群众文化资源,出台《天津市滨海新区群众文艺团队评比细则》,评定和奖励全区50个优秀群众业余艺术团队。通过政府引导、群众介入,形成了各街镇都有特色业余文艺团体,月月有活动的良好局面,并组织骨干文艺志愿者成立滨海新区群星艺术团。这些群众文艺团体成为新区各类文化活动的主角。

  五是文化“互联网+”,让群众“享”。在文化工作重心下移、文化工作力量下沉的基础上,滨海新区目前正积极推进“互联网+”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探索以新一代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推进开发“智慧滨海——公共文化服务百姓互动平台”。该平台系统将由文化服务大数据信息资源中心、面向公众的文化服务需求对接平台、面向企业的文化服务需求对接平台、文化服务监测分析管理平台(简称“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三部分组成,最终实现满足文化服务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社会文化服务供给意向收集与处理、文化惠民活动与政策信息推送、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记录、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以人民群众需求配置文化服务、提升文化场馆的实际服务效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决策支持等功能,保证群众充分享用文化自信和文化服务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