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化要闻 社会文化 艺术天地 文物保护 文化产业 广播影视 新闻出版 文化市场 文化队伍 文化资源
   
  山东:青岛文化惠民组合拳 开启文化惠民新篇章  
   
   
 
 
     
 

为有效发挥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进一步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切实提高青岛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2014年,青岛市文化行政部门积极行动,尝试打出“文化惠民组合拳”,开启了青岛文化惠民新篇章。 

  一、打破百姓进剧场三道坚冰 

  2014年初,青岛市文化行政部门针对青岛演出市场进行了深入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总结出阻碍青岛群众进入剧场的三道门槛:一为票价高,与青岛普通观众的消费水平不匹配;二为剧场离家远,花费的时间成本不适宜快节奏、高效率的都市生活;三为很多高雅艺术作品内容艰深,无法为普罗大众所接受。 

  针对调研情况,青岛市采取院团低票价策略、院线联盟、公益艺术讲座等多项机制创新,打破三道坚冰,使青岛惠民演出市场实现了华丽转身。 

  “5元一张票,我花了50元,买了10张,请我的小学同学都来看演出,还坐在有空调的剧场里,太实惠了!”在青岛演艺集团2014年公益演出期间,家住李沧区书院路的陈女士在李沧剧院排队买票时还掩饰不住欣喜的心情。看到连续几个月公益演出场场爆满,李沧剧院总经理赵波不禁感慨:“从前群众不是不喜欢看专业院团的高端演出,而是没有机会看。” 

  低票价策略,是青岛演艺集团在2014年激活演出市场的一个重要抓手。青岛话剧院院长王克形象地称其为“蘸糖水”:让百姓走进剧场,首先要用最为直观的低票价让大家尝到甜头,之后才能谈到用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和高品质的剧院服务留住观众。 

  期间,青岛李沧剧院、四方剧场在内的多家青岛剧院发挥“后十艺节”效用,重新翻修的剧院设施充分地利用起来,并借助“青岛院线联盟”体系引入大量青岛本土优质艺术作品。“所谓‘院线联盟’,就是选择各区市的8-10个剧场联合起来,建成一条扎实的‘沟渠’,让本土演出团队流动起来,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内容丰富的艺术盛宴。”。 

  在惠民改革环境下,剧场印象不仅仅要长久地“立在那儿”,也要及时地“走下去”——这亦是去年青岛各院团达成的一个共识。不需群众来回奔波,青岛歌舞剧院、青岛京剧院赶赴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北宅街道、胶州、即墨的乡镇等,进行了社区广场的演出活动多达200余场,而青岛市话剧院更是走进了全市45所校园,为少年儿童送去精品剧目《小吉普变变变》,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 “点赞”。 

  2014青岛·大剧院艺术节期间,孟京辉、李心草、戴玉强、三宝、吴灵芬、黄渤等业内精英纷纷走进过大剧院“崂山艺术讲堂”,亲身为岛城观众讲解欣赏话剧、音乐剧、合唱等艺术形式的专业知识,同时大剧院还制作了500张“崂山艺术讲堂”3周年纪念光盘,免费发放给群众观看。围绕艺术节举行的各类写生及书画展览、捐书赠票以及市民有奖征文活动,数万名观众及受捐者得到了切实的实惠。 

  二、为市井高手搭建大舞台 

  从201410月开始,一场充满激情与创意的草根达人秀让这座城市沸腾起来。上到80岁高龄夫妻档拉丁舞组合,下到4岁多的相声小演员,以及吹了50年“指啸”的老艺人、地方戏曲演唱高手、会十多种乐器的乐器全才……市民“五王”才艺大赛将隐藏于市井巷陌的高手们聚集到了一起,共同点亮岛城秋冬两季的艺术之火。  

  “与其说参赛市民们是被这个活动感召到了一起,不如说青岛早就需要这么一个接地气的草根才艺展示平台——从海选阶段的报名情况、各区现场观众的热情来看,这个活动实际上是激活了这座城市沉睡已久的艺术细胞。”青岛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五王”大赛报名人数达4万多人,参赛节目4300多个,而进入到半决赛的90多组节目的表演者们,也渐渐成为微信、微博朋友圈里的焦点——市南区“秀王”刘鹏几乎每天都会把自己备战市级半决赛的消息发在微信上,每天光是回复朋友的留言就“累到手指抽筋”,原本只是魔术爱好者的他,现在俨然成了大家眼中的“刘谦附体”。“在这个舞台上,我秀出了才艺,收获了信心,看到素不相识的人们为我在表演现场、在网上加油鼓劲,我心里只有感激和感动。”  

  青岛崂山区文化馆一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崂山赛区两位基层计生干部表演的小品“歪打正着”,一经网络发布立刻受到了网友们的热烈围观、点赞,“我想大家是对其中的很多细节感同身受吧。现在我每天打开手机,微博上全是关于五王大赛的评论。”这位工作人员坦言,这个比赛最令人欣喜的地方,并不是让几位选手出名,而是让参与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五王”大赛作为青岛市文广新局“文化点亮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一个相辅相成的姐妹篇——“微演艺”、“六进”公益演出:在青岛某购物中心逛街的数百名市民,就近距离欣赏了孙雅君等岛城知名歌手参与的小型文艺演出,现场大量受到感染的市民也纷纷加入进去,与歌手们一道载歌载舞。 

  按照青岛市文广新局“六进”初衷,公共文化服务必须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因此市文广新局组织当地优秀艺术人才和队伍走进商场、机场、火车站、汽车站、书店、市场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不遗余力创造机会,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与经典艺术“偶遇”。 

  一次成功的文化惠民品牌创新,不仅仅具有强大的群众感召力,还具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2014年青岛文化惠民品牌创新的思路很明确——就是让浓郁的艺术氛围融入到这座城市的血脉中,让欣赏艺术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三、图书服务平台“不打烊” 

  2014年的青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搭建改变了传统阅读风景:书之于每一位市民,变得触手可及,如影随形。  

  这一年,青岛市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青岛市新华书店书城24小时书店明阅岛相继投入使用,在这座城市,阅读首次打破了时间的樊篱。 

  “究竟会有多少人选择在深夜借阅(购买)图书,这一点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搭建起了一个新的公共图书服务平台,它填补了这样一座规模的城市本应具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缺口。”对于“24小时”的意义解读,青岛市图书馆馆长于婧和市新华书店书城总经理李文几乎异口同声。 

  更多阅读者的生活方式因此发生了改变:习惯于泡图书馆的大学生袁琳琳现在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在图书馆闭馆后,选择到不打烊的自助图书馆再待上一会儿。只需将注册过的身份证按压在外墙的读卡器上,就能通过电磁门,进入拥有两万余册上架图书、80余种期刊的自助区。这一面积约200平方米的空间,架上图书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22个门类,新书多,更新也快。而先进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更让和袁琳琳一样的年轻人体验到了有如自动取款机般便利快捷又时尚的自助借还图书的过程。 

  20147月,在全国24小时书店扎堆开张的超强声浪中,青岛24小时书店明阅岛也在位于城市商业繁华地段的书城开门纳客。尽管根据开业100天后所做的统计,明阅岛也未能逃脱全国24小时书店普遍亏损的境遇,但它却在入冬日益清冷的青岛夜色中固守住了一方温暖的领地。 

  现在,明阅岛的周末活动,已拥有了一批固定的参与者。而作为这家24小时书店周末活动的首位开讲者,学者宋文京自己也养成了泡书店的习惯,他在这里购买过画家传记、文学大家的随笔和小说,有时也会坐下来翻阅一些原版画册。偶然几次还邂逅了许久未见的朋友。在他看来,明阅岛提供了多一种的可能性,“当我想读书的时候,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在,哪怕是在半夜。”  

  同样是这一年,青岛市图书馆手机客户端正式上线,打造图书在线阅读或部分下载的移动阅读平台;青岛出版集团与腾讯微信平台合作的全国首家微信购书平台——“青岛微书城”正式投入运营,线上服务的相继开启,让2014年的青岛阅读突破了空间的限定。  

  只要下载青岛市图书馆的手机客户端,注册读者,通过手机上网,就能随地阅读数字馆藏、下载整本图书,实现图书的续借;只要关注“青岛微书城”的微信公众号,就不仅能够享有图书信息和折扣购买,还可以通过“晒书社区”,与更多的爱书人隔空进行阅读分享和交流…… 

  四、“网购”搭起文化惠民桥 

  青岛市民只需将选中的文化产品放入购物车,接下来就等好戏上门了。网站由专人管理,选择的节目经后台登记受理后,不出半个月就能把演出送上门。更重要的是,“网购文化”享零付费服务,连路费都省了。 

  看演出,观影,读书,听讲座……现在,青岛城阳区的居民已习惯于通过网购,享有这些“特供”的文化服务。  

  打开“文化超市 欢乐城阳”官方网站,“文化导购”、“产品陈列”、“文化套餐”、“自主配餐”等诸多板块单元提供简单便利的操作路径。群众可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文化产品,可以是单项或一整台文艺节目,还能通过短视频进行节目预览。市民只需将选中的文化产品放入购物车,接下来就等好戏上门了。网站由专人管理,选择的节目经后台登记受理后,不出半个月就能把演出送上门。更重要的是,“网购文化”除了方便快捷,更是零付费的专享服务,连路费都省了。 

  爱看柳腔戏的青岛城阳街道北曲西社区居民迟秋菊和刘世云,在社区文化中心通过社区文化管理员登录网站,在“超市”中下了“订单”。一周后演出就在北曲西社区文化广场上演了。送到家门口的,不止是一台台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大戏,还有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科班”出身的文艺人才的辅导以及包罗万象的流动图书。 

  曾有社区居民尝试在网上为孩子“订购”学习辅导类流动图书配送服务,没成想到了周末,图书流动服务车真的开到了小区。 

  “以前想跳个舞找不着场地,现在跳舞不仅有场地,有设备,还有专业人来教,有了文化超市、文化管理员,和以前太不一样了!”在“文化超市 欢乐城阳”网站留言板里,有受益的居民这样留言。 

  “文化超市”惠民服务项目“菜单式”服务也给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带来了动力。“以前政府送什么,我们看什么;他们教什么,我们学什么。现在是我们说了算,我们想学什么,他们就教什么;我们想看什么,他们就尽量送什么。这样的服务方式,大家非常欢迎,我们干文化工作的说话也有底气了。”城阳区流亭街道文化中心主任牛雪峰说。 

  从学步试探到渐成规模,四年的探索实践,“文化超市”惠民服务模式已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目前,城阳区已设立“文化超市”服务项目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投入,形成长效保障机制。过去三年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为“文化超市”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当前,青岛城阳区每个社区都配备有一名专职文化管理员,群众可将需求提报,由他根据社区大多数人的需求在网上订购文化产品。而网站工作人员在收到订单后能够随时与管理员联系,确保配送服务快捷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