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厦门市文化馆以“坚持公益、文化惠民”为服务宗旨,按照“更广覆盖、更高效能、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在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同时,积极打造品牌、立足两岸,创新形式、提升服务,在推进“美丽厦门”建设和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刚刚闭幕的首届中国文化馆年会上,厦门市文化馆从全国3315家县级以上文化馆、群艺馆中脱颖而出,荣获“2014全国优秀文化馆”称号,并获得“2014年中国文化馆年会·文化艺术博览会优秀参展奖”。
惠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群众满意率
厦门市文化馆是国家一级文化馆,建有文化基地、辅导示范点30个,近年来,该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让广大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满意率不断提升。
一、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每周开放时长达63小时,年均举办艺术展览80余场,年均到馆参加活动群众达40万人次,年均举办免费文化培训150个班次、培训群众达8万人次。
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5年来举办中国(厦门)漆画展、厦门全国工笔画双年(邀请)展、百名最具影响力中国画名家展、首届大漆作漆画联展、厦门与爱沙尼亚摄影作品展等公益性展览253场次,开展“群众文化艺术节”、“温馨厦门”广场文艺演出、少儿故事大王比赛等公益性文艺演出和赛事236场,受益群众达250万人次。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一是常年组织“送文化”系列活动,5年来组织开展群众性音乐、舞蹈、戏曲比赛和文化“五进”(进军营、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189场,受益群众26万人次。二是保障弱势群体基本文化权益。每年面对中老年、青少年和外来务工人员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与文艺竞赛近千场,真正让公共文化传播和服务落到实处、惠及百姓。
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全面覆盖
厦门市文化馆积极推进精品工程建设,针对新时期群众需求,策划设计了一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紧接地气的新项目、新品牌,培育了厦门市群众文化艺术节、“温馨厦门”节庆广场文艺活动、“厦门(中国)漆画展”等一批群众文艺活动品牌。2011年至今每周一至周五晚在文化艺术中心西广场举办的“百姓健康舞”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共举办了800余场,参加群众达20万人次。企业文化艺术节、老年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农民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成为群众文化成果集中展示、全民共享的平台。
一、群众文化艺术节。获全国首届“群文品牌”,每三年一届,至今举办5届,持续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等带进社区、农村、企业、校园,请不同层面、不同年龄的百姓参与其中,真正做到文化惠民。
二、“美术大篷车”工程。把丰富的美术藏品送到社区、农村、军营、学校,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该项目还被列入文化部“2011年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
三、“温馨厦门”广场文化活动。该项目在每年的传统节假日举办,辐射带动了全市各区近百个社区的周末广场活动,并衍生出“魅力思明”周末广场文化活动、“幸福湖里广场秀”活动、“激情海沧”广场文化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四、厦门青年民族乐团。由厦门市文化馆创建、文化志愿者组成的非职业乐团,常年活跃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上。持续开展民族音乐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等活动,每年举办民乐专场音乐会,承担市重要接待演出、对外民乐文化交流等任务。
五、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表演团。由非遗传承人、文化骨干和文化志愿者组成,将厦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展演形式,先后走进农村、校园、企业和军营,受到群众广泛认可。
两岸:文化交流好戏不断
市文化馆积极组织海峡两岸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莲花褒歌比赛、风起东方艺术交流展等多项两岸共同参与的赛事和活动,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活跃使者。
一、海峡两岸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连续成功举办8届,堪称海峡两岸闽南语原创音乐的金牌赛事,已创作出千余首原创闽南语歌曲,分别在金门、厦门、漳州、泉州等地举办分赛场和演出,并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地乡音》栏目、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厦门卫视等媒体播出。正进行中的第八届赛事参赛数量超过往届,内容素材更加接地气,风格也更加多元化,得到两岸众多重量级闽南语歌曲音乐人的关注和参与,《爱拼才会赢》词曲作者、台湾闽南语歌曲创作歌王陈百潭亲临鹭岛,为参赛作品进行现场点评。
二、莲花褒歌比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功举办8届,已发展为海峡两岸文化活动的一大盛事。活动中,厦门与台湾的褒歌手常常互访、交流。
三、风起东方艺术交流展。由厦门、金门、台南三地共同发起,已连续举办4届,参加的艺术家超过百位,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海峡两岸艺术交流活动。
创新:“指尖上的文化馆”获赞
2011年来,市文化馆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把数字技术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先后投入资金2266.76万元,打造“数字文化馆”,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便利、崭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一、构建信息技术共享平台。2011年来,重点打造链接区文化馆和镇(街)文化站的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形成实体与数字化相结合的群众文化协作共享平台。
二、数字文化提升文化服务水平。经过两年建设,厦门“数字文化馆”日渐完善,构建了全方位、多形式的网站、微博、微信、App、互动高清电视等数字服务形式,“指尖上的文化馆”将厦门的公共文化服务送进千家万户,使市民不错过享用各类“文化大餐”的机会,受到群众广泛点赞。在首届中国文化馆年会博览会上,市文化馆将非遗项目拍胸舞、博饼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现场展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饶有兴趣地体验了厦门“数字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