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化要闻 社会文化 艺术天地 文物保护 文化产业 广播影视 新闻出版 文化市场 文化队伍 文化资源
   
  “笙管制作技艺”传承人郭玉湖  
   
   
 
 
     
 

对于乐器“笙”,人们并不陌生,鲁南这儿的风俗,乡村的红白事上,需要一个喇叭班子,吹吹打打,以示仪式的隆重和庄严,喇叭班子里主要的乐器之一就有“笙”。 

笙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笙,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宽广,感染力强,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是民乐演奏中必不可少的乐器。而在我们滕州,就有笙管制作技艺的高手——郭玉湖。 

一支乐器,看起来那么精致、美好,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但它的制作过程有多粗砺、艰苦,很少有人了解。在荆河街道苹果园小区自己的工作室里,郭玉湖专心致志地制作着“笙”。只见他把一块“响铜”,用刨刀刨出宽约0.8厘米,长约4厘米的长方体,中间刨出一个簧舌。“这是在做簧片,做簧片和做笙苗都是关键的步骤。做簧片时,簧舌根据发音而定,低音的要大要长,高音的要小要短。”郭玉湖一边做活一边介绍,“先把簧安在笙脚上。然后上绿定音。上绿就是用五音石在笙盘子上研磨水浆。所谓的笙盘子就是一个铜盘子。把磨出的水浆抹在簧片上,晾干后定音……”

“造笙这个活不是一般人就能学会的,会做笙的人必须要经过会演奏笙——会修笙——会做的过程。首先要通音律,五音不全者不能做。要学做笙,还必须会吹笙,并且要吹的不是一般的好,才能开始修笙,会修了,才能开始学造。也就是说,想做笙必须要和笙接触十年以上。”郭玉湖介绍说,从砍下竹子,到烘干、打磨、抛光、蒸煮、灌蜡,到做笙苗、做笙斗、安笙脚、拼缝、做簧片、安装扩音管等,一支笙的制作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只要一道工序做得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在乐器的制作过程中,还要忍受打磨抛光时的灰尘、上蜡时的异味…… 

“做一件好的乐器非常不容易,但我们就是因为能坚持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才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乐器制作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用料多为精选的紫竹和进口的红木、乌木、紫檀木。 

笙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笙首先是一件伴奏乐器,这对民间音乐的发展空间的研究有很大的学术价值。有个成语叫“滥竽充数”,笙就是过去的“竽”。笙一直以一种原生态的姿态存在着,他是连通历史和现在的桥梁和活化石。 

近年来,郭玉湖苦心钻研笙的制作工艺,历经其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适合鲁南地区演奏的制作工艺。“最初做笙的时候,对于传承和责任并没有什么理解。然而,真正经历了一次次反复研发、试制和改进,才深刻体会到打磨出一件精美的乐器,往往要凝聚几代人的智慧和辛劳,因此,把我们的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我感到责任重大。”郭玉湖表露心声。

目前,经他制作的笙遍布五湖四海,也正是这成千上万的乐器在演奏家的手中,吹奏出我们民族那坚韧不屈的豪情壮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