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化要闻 社会文化 艺术天地 文物保护 文化产业 广播影视 新闻出版 文化市场 文化队伍 文化资源
   
  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据考,它发源于山东、河北南部农村,清光绪年间始进入市井。据《滕县志》记载:“明清时,琴书、大鼓、评书、山东快书等十多种曲艺已传入滕县,其中以琴书、大鼓最受群众欢迎。”

  民国初年,滕县沙沟的戚永立常在徐州、蚌埠、南京一带演唱,绰号“震三江”、“独行千里一只虎”,带出了高元钧、李元才等高徒。李元才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常在滕县城乡演出,他功底深厚,语言粗犷豪放,表演洒脱、泼辣,人称“火车头”、“一锅端”。建国前滕县王宝春的《陈三两爬堂》很受听众欢迎。建国后,滕县籍和外地来滕县的曲艺演员,均由县文化馆管理,1956年成立了滕县曲艺协会,1957年建立了滕县曲艺园。有孙广海、梁保全、于金标三人摆台唱梨花大鼓。“文革”中,曲艺停演,艺人解散,并下放到农村。“‘文革’后滕县成立滕县曲艺管理委员会,举办曲艺表演培训班,成立的曲艺队在枣庄市演出,是梨花大鼓发展的一个黄金期,我就是在那时学的梨花大鼓。”我市“非遗”项目梨花大鼓传承人杨列新一一道来梨花大鼓的历史。

  梨花大鼓的演唱形式多为单人站唱,也有二人对唱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鼓和月牙板(也叫犁铧片)。演唱时演员右手执鼓槌击鼓,左手拿月牙板,并带有手、眼、身、步的表演,全由一人完成。梨花大鼓唱腔属板腔体,一般分慢板(又称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快板等板式,唱腔粗犷、豪放,其旋律似说似唱自然流畅。在民间曲艺界,梨花大鼓故有“老牛大摔缰”的俗称。梨花大鼓艺人以说为主,以唱为辅,以说反映艺人真功夫,有“讲清故事、刻画人物、描写环境,千斤道白四两唱”之说。叙事说理,轰轰烈烈,一人可调动千军万马;一展歌喉,淡淡平平,深切道出人间真情。

  民间有“说不完的呼杨将,唱不完的岳家军”,指的就是梨花大鼓。鼓书内容以演唱历史故事为主,鼓点起时,说尽前朝兴亡事,唱透人间悲欢情。其主要书目有《响马传》《刘公案》《说岳全传》《杨家将》等经典曲目,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唱腔委婉动听,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对于丰富人们生活,教化人民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来源:滕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