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化要闻 社会文化 艺术天地 文物保护 文化产业 广播影视 新闻出版 文化市场 文化队伍 文化资源
   
  关于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滕发〔201339

 

 

中共滕州市委   滕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为加快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按照《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县级)》和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滕州实际,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依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重实效”的基本思路,强化政府主导,加强城乡统筹,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机制,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努力在全省率先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公益、政府主导。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突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强化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文化资源,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利民工程。

(二)保障基本、促进均等。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出发,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全面保障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全体市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三)统筹城乡、突出基层。适应新型工业化、全域城镇化、服务业专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镇域经济特色化的发展要求,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加强对农村、社区的帮扶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

(四)创新机制、强化服务。创新发展思路和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方法,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按照文化惠民的根本要求,切实把服务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点和归宿,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为全市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

三、任务目标

(一)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适应推进全域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按照“一个中心、三个层次、多点辐射”的网络格局,不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硬件标准和服务功能,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市、镇街、村居(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加强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品位打造、多功能融合的要求,加快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规划建设,在建设标志性主体工程的基础上,实施好市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柳琴剧团、青少年科技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鲁班动漫体验馆、全民健身广场的配套建设,努力打造集文化服务、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建筑集群,确保建成我市的“文化地标”。进一步加强现有市文化馆、图书馆、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汉画像石馆、墨砚馆、王学仲艺术馆等公共文化阵地的升级改造,整合服务资源,完善服务设施,不断提升文化场馆建设的标准和档次。加快博物馆新馆建设,搞好装饰装修和陈列布展。加快推进北辛文化大遗址公园、薛国故城修复保护、滕国故城保护与开发、王家祠堂保护性修复和展示工程,实施好接官巷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和原华北医院洋楼复原维修工程,丰富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科学选点、合理规划,在城区主要路段分批建设100个高档次电子阅报栏。完善书店、报刊亭、影剧院、健身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方便群众就近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好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惠民、利民、便民。

2、提升镇街文化机构服务功能。以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为契机,严格落实好《山东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镇街文化机构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推动实现规范化运行。统一制定规划,实行以奖代补,分期分批实施好镇街文化机构提升改造工程,确保所有镇街全部建有文化机构,其设施环境、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活动开展、综合管理等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3、完善村居(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坚持统一标准、统一功能、统一设计的原则,高标准完成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的规划建设。把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与村级组织办公场所、村小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相结合,体现多功能、综合性。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社区建设规划,拓展投资渠道,创新管理模式,促进规范运行。年内重点落实好50个农村文化大院、20个社区文化中心的新建、改造任务,确保行政村全部建有文化大院,社区全部建有文化中心,更多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公益为主、内容丰富、品位健康、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4、开辟现代化数字文化服务阵地。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依托市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2013年底全市80%以上的镇街、村居、社区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2015年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服务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网站集群建设,初步建立起以文化滕州网为主导、各级文化阵地网站为辅助的文化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全市文化网络互联互通,提高资源共享、网络传播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资源服务。

(二)大力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加强对公共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的引导,充分发挥全市文化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文化创造精神,形成共建共享、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推动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社会化。

5繁荣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发挥我市在戏剧、小说、歌曲创作等方面的传统优势,调动各类文艺人才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精心组织创作出一批以滕州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和现实生活为题材,体现滕州浓郁地方特色,思想精深、内容精彩、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深入实施公共文化辅导工程,加强群众文艺创作的引领和指导,广泛开展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活动,推动群众文艺作品在体裁、题材、形式、手段上发展创新。依据我市实际和基础条件,加快推进800集大型动漫《小小鲁班》的拍摄制作,争取2014年在央视首播;尽快启动《滕县保卫战》、《杏花村的故事》、《湿地渔家》等影视剧的拍摄制作,力争我市的文艺精品入围山东省“精品工程”甚至国家“五个一工程”;搞好舞蹈《闯》、《运河绣娘》的打磨、提升,力争在全国群星奖比赛中取得佳绩;适时创办《滕州文化》杂志,编辑出版《滕州历史文化丛书》,扶持《滕州书画》高质量办刊,经常性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主题晚会、文艺汇演、才艺大赛、艺术展览,积极打造各类特色文化精品,努力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基层。

6、广泛开展群众性、公益性文化活动。适应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需要,深入实施好社区文化节、消夏文化节、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基础网络“进村下乡”、学生爱国主义电影放映、有线电视户户通、党报党刊进万家、“文化学者进校园、历史文化进课堂”、文化志愿者文艺巡演等文化惠民工程。以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建设为载体,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认真组织好元旦、春节、元宵节、五一、七一、红荷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节日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面向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开展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通过丰富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切实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确保全市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30%以上,人均参加文体活动时间每周达到7小时以上。

7、深入推进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进一步加强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汉画像石馆、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墨砚馆等文化场馆和镇街文化机构内部管理,深化免费开放服务,增设服务窗口,丰富服务内容,打造品牌服务项目,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市民在品味滕州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感受城市现代文明的魅力,增强滕州人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8、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具有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特点的书画社、文化大院、文艺俱乐部、群众文艺团队、社区文化服务组织、民间文艺协会等,直接面向市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转变公共财政投入方式,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制度,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办法,通过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新形式,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不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进一步落实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或者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参与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及民间对文化的投入明显增加。

9、大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从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出发,引导各级文化部门和文化场馆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延伸服务、错时服务。加快流动图书馆、图书馆分馆、自助图书馆建设和流动文化车配备,建立起灵活机动、方便群众的流动文化服务网络。探索建立市图书馆、镇街文化站与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书籍报刊杂志和影像资料等文化资源共享模式,让群众足不出村、社区就能完成图书报刊借阅和归还,最大限度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积极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公益讲座、公益展览、公益培训活动,更好满足广大群众的求知审美需求。大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将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采取“城乡共建、对口帮扶”的办法,推动市直部门、企事业单位与农村、社区“结对子”,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队伍培养等领域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在全市深入开展文化创新、创意、创造“三创”活动,评选表彰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典型。

(三)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机制,逐步完善机构编制、人员准入、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10、壮大基层公共文化人员力量。完善公共文化人才政策和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重点培养引进公共文化策划、组织、管理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力扶持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领军人物、有发展潜力的优秀表演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适应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配齐配好文化事业单位和镇街文化机构、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专职业务人员,落实好每个镇街文化机构不少于3,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不低于80%的要求。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培养选拔机关优秀青年干部到镇街、村居、社区担任“文化指导员”,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和民间文化传承人培育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骨干队伍,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对外地和本地特殊文艺人才,实行特招特聘,吸引到我市文化队伍中来。对做出重大贡献的文化名人和文化拔尖人才,予以隆重表彰奖励。

11、发展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制定文化志愿者招募办法,建立文化服务志愿者登记制度,组建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引导退休干部、教师、文化工作者深入社区、农村、学校,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依托各类公益性文化单位,招募文化志愿者做好图书借阅管理、展览布展、讲解讲座、文艺演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等志愿服务工作。组织文化志愿者在重要节日纪念日深入基层开展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以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为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12、加强公共文化队伍教育培训。通过举办文化专题讲座、召开业务研讨会议、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参加上级集中轮训等方式,分期分批对现有市、镇两级专职文化队伍和村居、社区业余文化队伍进行系统培训,逐步建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长效机制,推进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规范化建设。重点实施文化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和全市文化站长培训计划,强化公共文化人才职业道德、业务知识、管理能力、文化素质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增强文化服务意识、担当意识和文化使命感。逐步实施公益性文化单位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有针对性地搞好艺术人才培养。开展先进基层文化工作者评选活动,做好“滕州文化英才”培养选拔工作,完善文化人才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财力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好国家、省、市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确保各项政策执行到位、落实到位、利用到位。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营。采取奖励、贷款贴息、补助等形式,扶持引导重点文化设施、文化场馆建设,特别是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奖补资金投入,保障镇街文化机构、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和正常运行,促进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二)强化考核管理,健全工作落实机制。各级各部门都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领导上切实加强、工作上强力推进。要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行项目化管理,努力把原则要求变为可操作的工作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项目,在抓实、抓细、抓具体上下功夫。要认真对照创建标准,严格落实目标责任,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深入开展创建活动,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三)强化工作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把改革创新的要求贯穿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善于用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路谋划工作,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利于群众参与的体制机制。要深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管理运行模式,形成“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多能少”的灵活机制。要围绕培育特色牌、打好优势仗,下大气力开展几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有创新、影响大的工作,以亮点创新体现特色水平。在建筑设计、道路建设、城市亮化、户外广告设置等城建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把滕州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相得益彰、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经济社会与品牌文化融合发展的特色魅力城市。

(四)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创建工作作为“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要按照“一手抓阵地建设,一手抓活动开展”的思路,善于谋大局,敢于抓大事,梳理工作任务,找准重点难点,集中资源、力量和优势,创造性地加以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附件:1滕州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滕州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责任分工

 

 

 

 

 

 

 

 

 

 

附件1

滕州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第一组长:董沂峰   枣庄市委常委、滕州市委书记

    长:远义彬   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副 组 长: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顾天鸽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宪依   市政府副市长

     市政协副主席

邵长婕   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墨子研究中心

办公室主任

张国柱   枣庄市国土资源局副调研员,滕州市

政府党组成员、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员:     市政府党组成员、市住房和城乡

建设局局长

赵曰国   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市信息化服务中心主任

郭传伟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张传纲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机构编制

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王传伟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宏江   市宣传系统纪委书记

司国光   滕州日报社社长

刘学军   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

     团市委书记

朱文辉   市妇联主席

翟传虎   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刘春雨   市教育局局长

          张宗辉   市财政局局长

          钟向荣   市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局局长

贾福军   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局长

丁修洁   滕州广播影视总台台长

鲁开峰   市体育局局长

张玉法   市城市管理局局长

刘玉洋   市规划局局长

马建钧   枣庄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滕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邱丰玮   市新华书店总经理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贾福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

 

 

 

 

附件2

滕州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责任分工

项目名称

创建标准

责任单位

大项

小项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公共文化设施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参加活动。实现市有图书馆、文化馆,镇街有文化机构,行政村(社区)建有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

市委宣传部

市文广新局

各镇街

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4册以上,人均年到馆次0.5次以上。

市财政局

市图书馆

文化馆建设

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年财政拨款总数不低于全市人均1元。

市财政局

市文化馆

镇街文化机构建设

100%的镇街建有单独设置的文化机构,其设施环境、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省文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规定标准。

市文广新局

各镇街

村居、社区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建设

结合村级(社区)行政组织办公场所建设,全部行政村(社区)建设面积不低于200平米的文化活动室(中心),每个文化活动室都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市住建局

市规划局

市文广新局

各镇街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市里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镇街、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比例达到80%

市图书馆

各镇街

 

 

 

 

 

 

 

 

 

 

 

 

 

 

 

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

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文体活动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30%以上,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7小时。

市委宣传部

市文广新局

市体育局

特殊人群基本文化服务权益

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城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农民工、老人、少年儿童和残疾人开放,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市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配备设备和盲文读物。市文化馆经常性组织针对上述特殊人群的各类文体活动,开展面向农民工的文化培训等。

市墨研办

市文广新局

市文化馆

市图书馆

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通过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市委宣传部

市文广新局

市财政局

市文联

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56小时。

市墨研办

市文广新局

各文化场馆

公共文化场馆每周开放时间

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市图书馆

市文化馆

市博物馆

群众文体活动场次

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市广播影视总台、市文广新局、各镇街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市图书馆建立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的总分馆制,实现通借通还。市图书馆、文化馆配备一台以上流动服务车,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50次,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12场以上,流动展览10场以上。

市图书馆

市文化馆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的资源服务。

市文广新局、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

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政府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规划和政策,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机构法人治理的管理模式,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

市委宣传部

市文广新局

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保障

切实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编制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等标准,无偿划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体育馆(场)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

市国土资源局市文广新局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组织设置和管理

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依托现有文化单位,创新成立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组织设置,如公共文化宣传中心、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中心、数字文化管理中心、社区文艺指导中心、讲座联盟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运转和管理。同时,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市委宣传部

市文广新局

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并落实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有关政策,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民自办文化初具规模,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市委宣传部

市编办

市文广新局

组织

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文广新局

经费

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得到落实。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本省平均水平。

市财政局

人才

保障

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0%。镇街文化机构的人员编制3名以上,行政村和社区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市直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镇街、村居、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市文广新局、各文化事业单位、各镇街

技术

保障

利用网络、声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系统,实现当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市委宣传部

市文广新局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

评估

制度

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起政府、文化和财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

市委宣传部

市文广新局

目标

管理

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市委宣传部

市文广新局

市人社局

工作

创新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并已取得显著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基本建成县域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市委宣传部

市文广新局

课题

研究

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工作,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共性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市委宣传部

市文广新局

相关

工作

涉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工作内容,按照部门要求达到相应标准。涉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工作内容,达到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要求。

市文广新局、广播影视总台、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