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化要闻 社会文化 艺术天地 文物保护 文化产业 广播影视 新闻出版 文化市场 文化队伍 文化资源
   
  渐渐远去的木蒸笼  
   
   
 
 
     
 

蒸笼起源于汉代,是汉族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在过去,木制或者竹制的蒸笼比较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锈钢和铝制的蒸笼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可是在一些老字号的早点铺、馒头铺中还依然使用着那些老式的木制蒸笼,而且蒸制的食品特别受人欢迎。 

一生与蒸笼为伴

说起与蒸笼结缘,徐怀金已经忘记这是哪一年的事了,只是记得自己从工作的时候开始,就会了这门手艺,一辈子都没有放下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岗镇高庙村村大队还特意让徐怀金从事制作蒸笼的工作,这在当时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因为当时的滕县范围内的食品店铺使用的蒸笼多数是由徐州制造的,但是由于受到工艺的限制,这些由外地运到滕县的蒸笼时常会坏掉,而且坏了之后滕县范围内又鲜有人会修理这些蒸笼,所以必须返回徐州去修理,无形间加大了人力和财力的消耗。 

而徐怀金祖辈从事竹、木制品制作,偶尔也制作蒸笼一类的器具。徐怀金成年之后,西岗镇高庙村村大队在统计村内劳动力的时候发现了他有这门手艺,就专门为他和他的弟弟成立了一个编织小组,让他们专心制作各种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滕县城内以及各个乡镇雨后春笋般冒出了许多小型饭店,而蒸笼的需求量也随之大增。 

徐怀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时候自己每天就是扎蒸笼、送蒸笼、回收蒸笼、修理蒸笼,即便是这种工作量,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当时滕县的需要。后期,徐怀金以及其弟弟专门买了徐州制造的蒸笼,自己回到家之后潜心研究,将蒸笼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学习其较为先进的制作工艺。随后,他又从全国不同地方买到了各种各样的蒸笼,仔细研究之后全部纳为己用,扎制出的蒸笼已经接近完美,受到了使用者普遍的好评,甚至连周边县市区的商户都赶来找他定制。  

好手艺 人人赞

传统的蒸笼,多数用竹子制作,这种蒸笼大多经久耐用,而且密封性好,但是我市并不是竹子的主产区,所以在制作蒸笼上受到了不少限制。 

徐怀金在扎制蒸笼的初期,也曾经从外地进口竹子,但是那时候交通并不方便,所以原料很难保证随时都能拿到,但是蒸笼的需求量却从来没有减小,所以他遍寻了滕州,寻找可以替代竹子的原料,几经尝试之后终于找到了金楸木作为制作蒸笼的原材料。近年来随着金楸木价格的提升,只能用柳木替代。 

手工制作蒸笼的技法非常繁琐,需要经过选料、改料、截料、浸泡、压圈、配图、砌筒、上扣、穿撑、铺笼齿等多道工序,而这些仅仅是制作一层蒸笼所需要的基本程序,往往制作蒸笼的人一天才能制作一层。首先要按制笼尺寸的大小,将木料截成长短合适的板子,把木板浸湿,然后码起来捂软,使之更容易成型,随后把捂好的木板放在一个特制的工具——“瓦圈”上,下面架上火,一边烘干,一边往下压,使木板变成圆形。徐怀金告诉记者,要先把压好的木圈一层层套起来,晒干成型,再把成型的木圈用藤条连起来,在木圈里面加上上层和下层合拢的子扣,然后在圈上打眼穿两道木撑当作把手,最后在圈内铺上一道一道的木条,叫笼齿子。到此,一层蒸笼才算基本成型,后期还要经过不断地修整,以便让每一层的蒸笼之间能够严丝合缝,只有这样的蒸笼才算基本合格。 

扎制蒸笼之时老人表情十分严肃,仿佛他是在对待一件工艺品,老人说:“要认真对待每一块木头,因为刻坏一点,整个木料就白费了。” 

老手艺 盼传承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徐怀金制作的蒸笼渐渐退出了市场,工厂机械化制作的铝制蒸笼或者其他材料的蒸笼渐渐走进了市场。老人曾经为此迷茫过,甚至也开始手工制作铝制蒸笼,虽然得到了不少经济效益,但是制作出来的东西却很难让老人满意。一直到2010年前后,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原生态的东西,木制的蒸笼因为受热均匀,绿色健康、制作出的食品口感好等原因,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少商家又想起了徐怀金的名字,纷纷前来订制。     

徐怀金现在每天还在坚持做木蒸笼,他已经把制作蒸笼当成了乐趣,他说做蒸笼是老辈人留下来的一门技艺,不想让它从自己手里失传,他只盼自己制作的每只蒸笼都能经久耐用。